日期:2025-07-07 14:36:19
日期:2025-07-07 14:36:19
在明朝国内正规最好的配资公司,成为开国功臣无疑是充满风险的职业。即使那些功勋卓著、资历深厚的功臣们,也随时可能面临生命的威胁,甚至可能全家被株连。然而,如果能够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,那回报则是令人惊叹的丰厚,这些人不仅享有三百年的高官厚禄,还能拥有荣华富贵的生活。回想起来,似乎追随朱棣发动靖难,所得到的好处,远远超过了与朱元璋共同开国。那么,明朝的靖难功臣到底是谁?他们又为何能够拥有比开国功臣更好的结局呢?
公元1402年,燕王朱棣成功攻入南京并即位称帝,随即开始大肆封赏自己的功臣。朱棣封了2位国公、13位侯爵、11位伯爵,并为那些在战争中阵亡的功臣追封爵位。与朱元璋的血腥清洗不同,朱棣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处理建文遗臣和清除反对势力上,而对支持自己起义的兄弟们却显得异常宽容,这也使得靖难功臣们大多得以善终。尽管如此,也并非所有人都能逃过命运的捉弄。
其中,第一个被提及的靖难功臣是淇国公丘福。丘福生于1343年,在靖难之役中被称为第一功臣。虽然朱棣亲自授予靖难第一功臣称号的有三位:丘福、姚广孝和张玉,然而由于丘福的资历最为深厚,虽然他的战功相较其他两位并不显眼,但在封赏时他却因其年长资深而位列首位。丘福早年便是燕王府的中卫千户,负责卫护燕山的重任。当时,朱棣的造反力量主要来自这支护卫军,丘福作为三护卫之一,战功显赫,封为淇国公,并获得了世袭铁券。然而,丘福的好运很快就结束了。公元1409年,朱棣派丘福讨伐鞑靼,但由于轻敌冒进,导致全军覆没。闻讯后的朱棣大为震怒,不仅追夺了丘福的爵位,还将他全家流放到海南岛。
展开剩余74%第二位功臣是成国公朱能,生于1370年。朱能年仅29岁便已成为燕山中卫千户。由于其父朱亮曾跟随朱元璋征战并在燕王府担任护卫军官,朱能继承了父亲的职务,尽管年纪轻轻,却能够与丘福、张玉这些资历深厚的将领并肩作战。朱能作战勇猛,他曾带领少数士兵突破了敌军的重重包围。在靖难之役的关键时刻,燕军士气低落,很多将士都希望撤退休整,唯独朱能劝朱棣坚持,最终迎来了援军,成功扭转局势。朱棣登基后封朱能为成国公。可惜,四年后,朱能在执行征讨安南的任务时,在广西突发病逝,年仅36岁,英年早逝。
第三位功臣是荣国公张玉,他生于1343年,原为元朝的枢密院知院。1385年,张玉带着儿子张辅投靠明朝,曾随蓝玉征战捕鱼儿海,后来调入朱棣麾下,成为朱棣的重要谋士和心腹。张玉以善谋著称,而朱能则以勇猛著名。在靖难之役爆发后,张玉屡建战功,特别是在白沟河之战中大败李景隆,打击了敌方的士气。然而,当燕军士气高涨时,朱棣在济南遭遇挫折,被盛庸围困。为了保护朱棣撤退,张玉英勇作战,最终战死,年终58岁。朱棣深感悲痛,给予他隆重的葬礼,并追封他为荣国公,张玉的儿子张辅也继承了其封号,并成为新城侯。
张辅继承了父亲的兵权,继续出征安南,为明朝吞并安南做出了巨大贡献,因此被晋升为英国公,子孙世袭。但随着安南的并入,频繁的叛乱使得张辅不得不多次亲自平叛,且在随朱棣征战漠北时屡立战功。晚年,张辅德高望重,然而面对王振乱政时却力不从心,终在公元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中死于乱军之中,享年75岁。
第四位功臣是黑衣宰相姚广孝,本名道衍,早年出身于医家,年轻时便投身佛教,之后师从道士研习阴阳术数,也在兵法方面有所研究。他的学识与才华被人所称道,曾被袁珙评论道:“你像一只病虎,将来必成大器。”道衍从小便有志成为辅佐明主的谋士。在元末动乱之际,尽管多方未能赏识他,最终在朱元璋统一天下后,道衍进入了燕王府,辅佐朱棣。道衍不仅在靖难之役中为朱棣提供了极大的支持,还在朱棣外出征战时,负责稳固后方,保障军粮供给。朱棣登基后,虽然道衍的官职并不显赫,仅封为僧录司左善世,但他依旧保有自己的独立性,拒绝朱棣的丰厚赏赐,并继续住在寺庙中。直至公元1418年,他病逝,享年83岁,追封为荣国公。
最后,追封定国公的徐增寿,虽然他并未直接参与靖难之役,甚至死于朱棣登基之前,但他的后人却因靖难之役而获益,最终继承了国公之位。徐增寿是朱棣的亲弟弟徐皇后的哥哥,因而与朱棣有着深厚的姻亲关系。在建文帝怀疑朱棣造反之时,徐增寿曾为朱棣辩解,然而朱棣最终还是发动了靖难起义。徐增寿暗中为朱棣通风报信,直到靖难之役接近尾声时,才被建文帝抓获并囚禁。虽然他最终未能见到靖难成功,但在朱棣登基后,徐增寿的后代享受到了丰厚的回报,被封为定国公,世袭不绝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指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